说起解放战争时期的四大野战军,大伙儿都知道各有各的厉害。不过有个现象挺邪门的:论人数,二野不算最多;论装备,也不是最好的;可奇怪的是,建国之后一直到八十年代,咱们国家的大事小事,基本都是二野出身的人在操持。
这事儿想想都觉得蹊跷。四野人马最多,一野战斗力最强,三野装备最好,凭啥二野的人后来都成了国家栋梁?
逆境中的“黑马”部队
当年打仗的时候,二野可真不容易。别的部队要么人多势众,要么装备精良,二野呢?啥都不占优势。不过话说回来,正是这种憋屈的环境,反倒把二野给练出来了。
毛主席当时就看出了二野的门道,直接把战略反攻这个重担子扔给了他们。结果怎么样?邓政委后来说得挺直白:“二野把活儿干得漂亮,战略反攻的时间提前了,比原计划不止提前一年两年。”
这话听着痛快,可背后的道道可不简单。
四大野战军的“人才账本”
咱们先来算算这笔账。
一野的彭老总,那是真正的硬汉,手下的将领个个都是能打的主。不过呢,这帮人擅长的是上战场砍人,搞建设就不太在行了。彭老总最后也就到了副国级,手下没出过“正国级”的大人物。
三野的陈老总倒是个全才,当过上海市长、副总理,还干过外交部长。粟裕、谭震林这些人也都到了副国级,但正国级的一个没有。
四野人最多,林总的事儿咱就不提了。不过四野确实出了陈云、彭真、陶铸三个正国级的大佬。特别是陈云,八十年代搞经济建设那会儿,可是总设计师的左膀右臂。
二野的“王炸”组合
轮到二野了,这就厉害了。人数比四野少一大截,可愣是出了三个正国级:邓政委、李德生、刘华清。特别是邓政委,那可是第二代领导班子的核心人物,改革开放这盘大棋,基本都是他在下。
这就奇怪了,二野凭啥这么牛?
刘伯承的“三板斧”
说到底,还得看刘伯承这个老大的本事。这位刘帅可不是一般人,他那套带兵的理念,放到现在也不过时。
第一招:放手让人干
刘帅有个特点,从来不爱瞎指挥。师一级的事儿,他基本不插手。大方针定下来,底下的人怎么干,那是你们的本事。
邓政委就说过:“二野从开打就这样,每次具体作战,指挥的都是各纵队的头头,刘邓从来没亲自到战场上指挥过一个具体行动。”
这话听着挺随意,其实门道大了去了。你想啊,手下的人都得自己拿主意,自己想办法,这不就把人给锻炼出来了吗?时间长了,个个都能独当一面。
这跟现在的管理理念多像?好领导不是什么都管,而是培养下属的能力。
第二招:上下一条心
二野还有个绝活,就是特别团结。你看四野,钟伟敢违抗林总的命令,擅自作战。虽说事后证明钟伟是对的,但这种事在二野绝对不会发生。
邓政委总结得挺到位:“二野的领导人相信自己的部下,下面也相信领导,这种互相团结、互相信任的关系从作战一开始就是这样的。”
这种风气有多重要?建国后你就看出来了。邓政委搞改革开放,能团结那么多人,这不就是当年在二野培养出来的本事吗?
第三招:严谨到了骨子里
还有个小细节特别有意思。当年咱们军队流行叫“某总”,什么朱老总、彭老总、陈老总的,听着挺顺耳。可刘伯承偏不让人这么叫他。
在129师的时候,他让大家叫他刘师长;到了中野,就叫刘司令员。别看这是个小事儿,可反映出刘帅骨子里的严谨。毛主席后来也说过,这种“某总”的叫法是旧军队的毛病,应该改掉。
刘帅早就看出这个问题了,而且身体力行地改正。上行下效,二野的人都养成了严谨务实的作风。
成功的“秘密武器”
说白了,二野能人才辈出,不是偶然的。刘伯承这套管理哲学,放到现在的企业里也适用:
第一,相信下属,给他们发挥的空间; 第二,营造团结互信的氛围; 第三,严谨务实,注重细节。
这三条看似简单,可真正做到的有几个?
争议与思考
不过话说回来,也有人质疑:是不是因为二野后来掌握了更多权力,所以才显得人才多?还是说,确实是刘伯承的这套理念培养出了更多优秀的人才?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觉得是环境造就了人,还是人改变了环境?
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其他野战军也采用刘伯承这套方法,会不会也能培养出更多人才?还是说,这套方法只适合特定的环境和条件?
更有意思的是,刘伯承这种“不直接指挥具体战斗”的做法,在当时算是挺冒险的。毕竟战争年代,一步走错可能就是全军覆没。可他偏偏敢这么干,而且还成功了。
这让人想到一个问题:真正的领导力,到底是什么?是事必躬亲,还是培养团队?从二野的例子看,答案似乎很明显。
你怎么看?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想问问大家:你觉得二野人才辈出,到底是运气好,还是确实有独特的培养方式?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在哪个野战军服役?
而且现在这个时代,刘伯承的这套管理理念,还管用吗?欢迎大家聊聊自己的看法。
京海配资-京海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比较正规杠杆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