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航海这份职业,我与当地居民的来往日渐频繁。虽说语言沟通不算顺畅,但通过结识当地一位有学识的年轻人,在她的引领和翻译帮助下,我对朝鲜的认知得以进一步拓展。当然,这里只聚焦生活层面,不触及其他领域,单是听一位八十高龄的老人讲述他的一生与过往,就让我对朝鲜有了更深的了解。老人感慨自己的人生境遇,我也为他坎坷的一生而唏嘘,这位老人可亲可敬,让人难以忘怀。
我到过朝鲜的南浦、清津、罗津,这些地方都设有对外贸易港口,我们也常运输货物到这些地方。要说这三个港口,我对清津更为熟悉。清津位于咸镜北道,在我看来,清津是一座城市,而咸镜北道就类似一个省份。
我们的船每次停靠在清津港,这是一个离农村颇近,反倒距城区很远的港口。有幸持有通关证件,我获许进入这座城市。这里的出入境管理极为严格,普通人确实难以进入,尤其想进农村更是难上加难。不定时巡逻的人民军在此出现,见人就拦,神情严肃,检查严苛,既搜身又查证件。
好在我们证件齐全,每次进村,遇到的每道关卡都能顺利通过。就这样,我认识了清津农村的几个当地人,其中一个叫金小美的女孩,她是留学生,会说些中文和英文。
在她的带领下,我得以结识一位独居深山的老人。老人面容和善,见到我们时,起初有些紧张。他紧张的原因是,外国人不准进入朝鲜农村,在他看来,与外国人交往是违法的,会被人民军抓走。
事实的确如此,但由于我们与当地人民军有过多次接触,很多时候他们会通融我们,而且通常情况下,人民军也不会到家里巡查。
就这样,我和老人坐下来促膝长谈,一同感慨人生。
起初,老人在交流中还有些拘谨,甚至可以说,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经历有所隐瞒,不太愿意跟我说。
随着我们越聊越投机,我也分享起自己的童年往事,两人渐渐有了共鸣,这才真正聊起“回想当年”的话题。
回想当年,农村物资匮乏,尤其到了冬天,更是没什么吃的。
老人说起农村人的饮食,声音明显提高,还伴着叹息与喘息。他说:
“苦难行军的时候,根本吃不饱。很多家庭为了让孩子能好好发育,家里的食物都舍不得吃,全留给孩子。可即便这样,孩子也吃不饱,饿得直动,没油水的东西不抗饿。大人们在地里能挖点野草野菜吃,才能稍微缓解饥饿。”
我见过饿得不行的人,我自己就曾借别人的烟抽。那时候,我们村里也种烟,村民们摘了烟叶,放锅里炒一炒,用报纸一卷就偷偷抽起来,一抽就能暂时忘了饿。我跟你说,之所以要偷偷抽,是因为当年的报纸上都印着领导人的画像,你懂我的意思吧。要说干活有没有力气,反正都是集体劳动,干多干少,慢慢干也没人说偷懒。
那时候,村里人长相都差不多,两眼凹陷,个个消瘦。上了年纪的人戴顶鸭舌帽,更显得苍老。
你是中国人,要是东北人应该知道,冬储工作很早就开始了。我们没什么可储备的,就只有大白菜和辣椒。
储藏一部分大白菜,另一部分用来做泡菜。在那个年代,根本没有“烂菜”一说,能吃上烂菜叶就已经很不错了。不光是白菜,辣椒也分好坏。我们都用农家的鸡粪、鸭粪、牛粪施肥,不用农药,所以收成很少,家家户户分到的辣椒也不多。我比较勤快,冬储开始前,就偷偷向社长申请采摘辣椒叶。
那时候,辣椒叶也是不错的冬储食材,做成泡菜特别开胃。要是还能在地里捡到些黄豆、土豆用来腌制,那就算是特别勤劳、起早贪黑的人了。
村民们都很勤快,就看谁更勤快,越勤快的人,冬天的日子就越好过。
老人长叹一声,说普通家庭冬天就靠吃泡菜和大酱汤过活,酸的咸的,能填饱肚子就行。
当然,我也见过商人和有钱人,至于有钱人是谁,你们也明白。他们能吃上海参、螃蟹,肉的话,也有人吃狗肉。这些食物,我们想都不敢想,简直是白日做梦。
听着老人讲述,我不敢插话,连喘气都小心翼翼,生怕打断他。
坐在他的屋里,冬天冷得嘴里直冒白气,可想而知室内有多冷。比起我们东北三省,那里的室内有炕,条件好点的还有地暖,真是差别太大了。
为了帮他抵御寒意,我从船上取来带来的酒递给他,还亲手拧开瓶盖,陪他一同饮下。借着酒意,那些尘封在岁月里的往事又被重新提起,他缓缓开口道:
早年间,在乡村里,酒这东西简直闻所未闻。我年轻那会儿去过城里,城里人本也没什么酒,直到后来日子稍好些,才出现了大同江牌的酒。
那时候,我们村里没人知晓酒是何物。后来有商贩到村里推销,可村民们根本买不起。于是,社长便带头琢磨这东西究竟是用什么做的。
我们用的都是好材料,全是纯粮食。看明白酒瓶上的配料表后,社长就领着大家用粮食酿酒。
回想当年,年轻气盛的我真是精力旺盛,劲头十足。整天没事就和社长躲在社里,用公粮酿酒。虽说每次都失败,酿出来的不是酸的就是苦的,但总归能入口。一来二去,多试了几次后发现,把玉米和玉米杆拿去腌制,居然也能发酵,还会散发出淡淡的酒腥味。
从那以后,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也学着这么做。酿出来的酒虽然浑浊,却能喝,喝起来还挺上头。
不过,那时候做这个我们都不敢声张,不然脑袋可能都保不住。
或许是因为太穷了,也不知道后来怎么就被别人发现了这种做法。从此,别的村子也开始做这个。既然大家都在做、都在喝,我们也就敢大大方方拿出来解渴了,尤其是过年时,串门走亲戚,这酒成了家家户户待客的好东西。
这酒虽好,可一旦放开了喝,也就没了节制。村里出现了村民饮酒过量的情况,那位村民甚至失明了。一时间,大家心里都发怵,又不敢乱喝酒了,酿酒喝酒的风气也淡了下去。
听到这里,我不禁觉得这场景和我小时候太像了,只不过他那时候比我当年要困难得多。我小时候,也曾偷偷采过村民田里的烟叶,藏起来晒干后卷着抽。不过,从我记事起,村里就有米酒的酿造方法了,家家户户都会酿米酒。过年时,每家都用一个厚实的锡壶装满酒酿,只要有客人来,就用酒招待。
老人听我这么说,很羡慕我生活的年代。他也十分认可我们国家的发展,觉得真是日新月异。其实那时候算不上飞速,但在他看来,已经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
我问他身上穿的衣服会不会冷,他自信地掀开衣襟,一件一件数给我看,说自己穿了五件衣服。他说穿得多就不冷了,反正不出门,在家里烧着柴火,一点也不觉得冷。
我却觉得挺冷的。他抬了抬头,回忆起当年的事,接着说道:
唉,同志,你真是幸福啊。我看你穿的衣服是美国流行的款式吧。在我们国家可不能乱穿,也没有你们这样的衣服卖。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衣服都是有规定的。男人就穿我这种开衫。我小时候,年成好的时候,我们拿着工分去国营布店量身定做。家家户户都一样,都能定做开衫。男人规定选蓝色和军绿色,布料一点不浪费,裁缝量好尺寸制作,一件衣服要五个工分,一年就一件,不能多做。女人的衣服款式多些,可以做成长裤,也能做成七分短裙。衣服可以是花色的,有点像礼服。我们这儿有传统服饰,一般只有表演的人能穿。
老人家摸了摸我的牛仔裤和羽绒服,说我这样的穿着是绝对不行的,会被当成思想有问题,马上就会被带去谈话。尤其是牛仔裤,这是受了美国思想的影响,简直是耍流氓。
我不敢出声,原本还想把身上的羽绒服送给她,没想到他根本无法接受。
我哪敢说话呀,他又继续说道:
想当年,国外人能吃上牛肉的时候,我们才刚吃上猪肉。我们一年能吃上一回猪肉,那味道真香,一顿能回味好几个月。
你们很难理解我们那时候的日子,没什么吃的,偶尔能弄到点猪肉,还都是没什么肉的骨头。偷偷捡回来后,就使劲熬煮,煮出来的汤汁带着油花,满是猪肉的香味。
我听说国外人吃牛肉,实在理解不了怎么能吃得下去。牛是多善良的动物啊,在我们农村,要是没有牛,麻烦就大了。它能帮我们耕地,能帮我们运东西。以前连自行车都没见过,更别说现在的汽车了。牛在生活中就是重要的生产工具。要说穷,我们是真穷。嘴上说着不吃牛,可村里要是有牛死了,大家也舍不得扔,还是会全村人分着吃。
那老死的牛,身形极为消瘦,瘦骨嶙峋的模样令人心疼。其身上所余的牛肉,质地老得厉害,不用想也知道,这样的肉口感肯定欠佳,难以下咽。
如今日子相较以往,总归是好了些。在村里,养鸡的人家也不少见。离我家不远处的邻居,便养了一群鸡。那些鸡,他们一直舍不得宰杀来吃。其中的公鸡,每日清晨都会准时打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嗓子都喊得沙哑了。时光匆匆流逝,如今那公鸡想必也已年迈,声音渐渐微弱,叫不动了吧。
在村里,公鸡的命运往往是被抓去宰杀吃掉,可母鸡却不同。母鸡能下蛋,即便上了年纪,依然能坚持产蛋。这些鸡蛋,对于村里的孩子来说,那可是宝贝,吃了能助力长个子,承载着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望。
村里时常会出现一些不知从何处跑来的土狗。有些不幸吃了死老鼠,或者本身染病,最终病死。村民们要是瞧见不是自家村里的狗,便会偷偷将其拦下,处理之后变成盘中餐。可别小瞧了当年那些日子过得艰难的穷人,在饥饿面前,但凡能找到可吃的东西,都会毫不犹豫地填进肚子里。这种曾经的艰苦,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人而言,实在是难以感同身受。
这些都是村里的老人家告诉我的,不得不说,我确实难以真切体会那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困苦。
不过,那位好心的老人家真的很不错。在我们交谈的过程中,他还大方地拿来自家的窝窝头给我品尝。他家的窝窝头和我在别处见到的大不一样,是把玉米和玉米棒一同研磨,磨碎后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的。
我试着咬了一小口,那口感,就跟吃糟糠似的,实在是难以下咽。但又不好意思浪费老人家的一番心意,只好找了个借口,跟他说带回去给船上的同事们一起分享。
在交流期间,我们还聊了许多老人家好奇的事儿。他问我,中国的农村现在是不是还缺衣少食,人们是不是还在靠吃野菜度日,甚至还问起我父母年轻时有没有经历过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
那位老人,似乎满脑子装的都是自己过往的经历,很难想象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在那个时候,我的父母虽然也没什么好衣服穿,但好歹已经有毛衣可以御寒了。我自己小时候也吃过野菜,可对于现在的人来说,野菜是什么样的,恐怕都没什么概念了。
虽说时代变了,可我内心深处,还是挺怀念过去的食物。那时候的食物,纯天然,健康又卫生,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添加剂。大家吃的东西相差无几,生活水平也都差不多。若真要找出些不同,那便是分到田地多的人家,日子能过得相对宽裕些,吃饭能吃得饱一些。
和朝鲜的村子相比,又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朝鲜,田地归国家所有,大家集体劳作,集体用餐的机会更多。集体分配粮食到户的时候,数量也较为可观。这种淳朴的生活方式,我反倒觉得很有味道,亲身体验一番后,感觉真的挺好。
尽管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可在老人家家里,我听到了许多往昔的故事。当然,其中也有不少话题不太方便说出来,那些话题比较敏感,我们说话的时候都不敢大声,生怕隔墙有耳,惹来麻烦。
在我离开的时候,老人家反复叮嘱我,一定要记住,话多容易出错,有些话不该说就千万别开口,否则对自己没有一点好处。确实,很多涉及南北差异的话题,还有关于高丽的话题,都是禁忌,毕竟那些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其中的复杂与敏感,他最清楚不过。
回首过往,一切都已成为回忆。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他跟我说,自己渴望着解脱,盼望着未来能去往一个更好的地方,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从他的话语中,我听出了一丝凄凉,但也深切地感受到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真心希望老人家能一直身体健康,往后的日子越过越好。
#热问计划#
京海配资-京海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比较正规杠杆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