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宏大画卷中,冯玉祥将军无疑是一个充满矛盾又令人敬重的历史人物。他虽出身于旧式军阀体系,一生历经多次政治立场的转变,但贯穿始终的,是他那颗赤诚的爱国之心和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种精神品质不仅成就了他自己,更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代。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都成长为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人才,其中次子冯洪志至今仍活跃在历史舞台上。这位身家千亿的企业家,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影响力,持续为中国的经济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贡献着力量。
冯洪志虽长期旅居美国,却始终保持着中国国籍,这份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令人动容。1972年中美关系破冰后,当中国驻美联络处主任黄镇首次联系到他时,这位游子难掩激动之情,道出了埋藏心底多年的夙愿——希望能获得一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这个简单而真挚的愿望很快得以实现。持着崭新的护照,冯洪志踏上了返乡之路,在阔别多年后重新见到了亲人故土,亲眼目睹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内心涌动着作为中国人的无比自豪。
展开剩余78%1982年,在纪念冯玉祥将军百年诞辰的重要活动中,冯洪志受到邓小平同志的亲切接见。会谈临近结束时,邓小平关切地询问他个人有何要求。冯洪志动情地表示,随着年岁增长,思乡之情愈加深切,希望能回国定居,为祖国建设尽绵薄之力。然而邓小平从战略高度出发,建议他继续留在美国发挥独特作用。这一建议背后蕴含着深远的考量:一方面冯洪志在海外积累的广泛人脉可以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引进资金技术;另一方面,他作为与国民党渊源深厚的人物,能在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中发挥特殊作用。冯洪志当即领会其中深意,郑重承诺会竭尽全力完成这一使命。
回到美国后,冯洪志立即行动起来。他与同样旅美的宋希濂将军共同发起成立中华统一促进会,为促进两岸交流奔走呼号。1987年,他专程前往浙江溪口,虔诚祭拜蒋经国生母毛福梅女士的陵园,并精心拍摄墓园照片,郑重取走三捧故土。这些承载着乡愁的物件,连同他亲笔撰写的书信一并寄往台湾。信中他恳切期盼蒋经国能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让离散的骨肉早日团聚。这份深情厚谊令蒋经国深受触动,虽因政治因素未能立即实现统一,但促成了开放两岸探亲的重要突破。当无数离散家庭得以重聚相拥而泣时,这其中也有冯洪志的一份功劳。
为落实邓小平同志的嘱托,冯洪志创立了泰山工业公司。这个充满家国情怀的命名,源自其父冯玉祥长眠于泰山之麓的渊源。公司专注于工业机械领域,其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游艇、汽车和直升机制造等行业。虽已年届高龄,冯洪志仍不辞辛劳地穿梭于太平洋两岸,为中国引进外资和技术殚精竭虑。每次长达20小时的越洋飞行后,他的双腿都会严重浮肿,但面对友人的劝阻,他总是坚定地说:为国家富强吃点苦算得了什么?这种忘我奉献的精神,正是冯玉祥将军布衣将军风范的生动体现。
在个人生活方面,身家千亿的冯洪志始终保持着令人敬佩的简朴作风。他没有购置豪华宅邸,而是租住在普通公寓;在北京饭店用餐时,他只点小笼包和炸酱面这样简单的餐食;他的衣橱里永远都是半旧的中山装和夹克衫。这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方式,源于父亲从小对他的严格教育。冯玉祥将军虽位高权重,却坚持让家人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经常以窝窝头为主食。当小冯洪志面对难以下咽的窝窝头发愁时,冯玉祥语重心长地教导他:很多人连这样的窝窝头都吃不上,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冯洪志的成长历程充满传奇色彩。1917年出生于北京的他,少年时期就被父亲送往苏联接受教育,后又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专攻机械制造。抗战爆发后,他中断学业回国投身救国事业,跟随父亲在全国发起献金救国运动,共募集价值两万多两黄金的物资,分别捐赠给国民政府和陕甘宁边区。抗战胜利后,在实业家胡子昂的资助下,他远赴美国深造,先后在纽约物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攻读,获得核子物理博士学位。虽因政治原因滞留美国,但他始终铭记父亲做一个堂堂正正中国人的教诲,断然拒绝加入美国国籍。
冯洪志的家国情怀不仅体现在大是大非上,更见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上世纪90年代参观破败的黄帝陵时,他直言不讳地批评道:我们今天坐的是外国车,听的是外国歌,要是老祖宗地下有知,可要爬起来喽。这番肺腑之言最终促成了黄帝陵的大规模整修。每次回国,他都特意选购国产商品,用实际行动支持民族工业。就连治愈他多年顽疾的中医推拿疗法,他也热心向海外推介,让中华传统医学造福更多人。
如今,这位105岁高龄的爱国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他创办的泰山工业集团亚洲总部已落户上海,继续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正如孔子所言仁者寿,冯洪志的赤子之心和坦荡胸怀,或许正是他长寿的秘诀。我们衷心期盼这位世纪老人能够亲眼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见证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两岸统一大业的最终实现。
发布于:天津市京海配资-京海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比较正规杠杆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