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尤为重要。自2018年超越北京以来,上海连续七年稳坐全国“消费第一城”的宝座。然而,2025年上半年,上海与重庆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消费第一城”争夺战。
2025年1月至2月,重庆以2831.83亿元的社零总额首次超越上海,领先优势为54.43亿元。一季度结束时,重庆的优势扩大至146.87亿元。进入5月,上海通过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反弹,重新夺回榜首,领先68.48亿元。但到了6月,重庆再次发力,最终上半年以8300.37亿元的社零总额力压上海的8260.41亿元,险胜不到40亿元,暂时领跑全国消费市场。
重庆消费市场的增长势头在几年前就已显现。2018年,重庆社零总额首次突破万亿元,达10705亿元,成为继京沪之后第三个“万亿消费俱乐部”成员之一。2022年,重庆社零总额达到13926亿元,首次超过北京,排名全国第二。2024年,重庆社零总额达16190亿元,比上海少1749.78亿元。
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重庆消费是否昙花一现以及其消费增长的动能是什么?上海为何消费动力不足?
2025年上半年,重庆的社零总额同比增长4.5%,而上海仅增长1.7%。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5月上海社零累计增速实现了近一年来的首次由负转正。具体来看,上海餐饮收入同比下降2.6%,商品零售同比增长2.4%。拖累上海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餐饮收入。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教授曹贤忠表示,上海中高端餐饮占比高,商务宴请和中高端收入群体消费曾占据重要地位,但随着政策环境变化和商务交流减少,中高端餐饮需求明显萎缩,对整体消费市场形成拖累。
疫情后,各类外卖平台的补贴政策和优惠机制重塑了消费预期,消费者普遍养成了依赖补贴的心理,商家恢复正常定价时遭遇接受度下降的困境,导致餐饮行业整体收入增长乏力。此外,餐饮行业门槛低,大量新入局者推高原材料需求,成本攀升,激烈的同质化竞争迫使商家陷入价格战,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上半年,上海汽车类消费下降幅度最大,达13.7%。曹贤忠认为,近年来上海新能源汽车补贴减少,加之绿牌获取难度增加,这些因素共同导致汽车零售额下降。大宗商品波动也影响消费品零售额,上海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拖累了家电、家具和建材等领域的消费需求。消费者信心不足导致预防性储蓄上升,消费意愿减弱。
相比之下,重庆餐饮市场依然火热。上半年,重庆餐饮收入1233.7亿元,增长6.4%,高于全国餐饮增速2.1个百分点。五一假期,重庆接待游客1858万人次,荣昌卤鹅单日卖出10万只,带动餐饮收入增长6.6%。商品零售同样表现亮眼,同比增速达4.1%,超越上海同期水平。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庆华认为,重庆不依靠商务消费,而是依赖市民和游客消费,受政策影响较小。尽管市场规模不及上海,但消费活力更强。
除了餐饮消费,传统家电消费也是重庆社零总额增长的动力。上半年,3C数码产品纳入补贴范围后表现突出,全市限额以上通讯器材、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31.9%、6.5%。此外,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0%,比一季度回升4.2个百分点。近年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实现爆发式增长,成为新的增长点。
重庆人的消费观念也起到关键作用。如果用社零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当地的消费能力,重庆市民比上海展现出更强的消费意愿。上半年,重庆人均可支配收入22117元,而上海是重庆的两倍多,达46805元。但重庆居民表现出更强的消费意愿。上半年,重庆GDP实现15929.58亿元,社零总额占GDP比重达52.1%,远超上海的31.5%。
黄庆华解释,这与重庆工业转型密切相关。重庆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相较上海不高,但最近一年工业有所起色,工业收入呈现增长趋势,增强了居民对未来的信心,激活了消费市场。2023年以来,重庆开始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15.6%。
曹贤忠从消费模式方面举例,在上海,每100元可支配收入中,可能仅有20-30元用于实物商品消费,剩余支出流向服务消费,不计入社零总额统计。而在重庆,100元中可能有70元花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方面,这种消费模式直接推高了社零总额的占比。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服务消费对社会零售总额的贡献率接近60%,比商品零售额贡献率高出10多个百分点。目前,上海把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瞄准了“服务消费”,计划在2035年,服务零售额占社会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60%。
除了服务消费,曹贤忠认为,上海居民的消费行为已突破地域限制,许多高收入者倾向于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将消费场景延伸至长三角周边城市乃至境外地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跨地域消费”模式,这也使得上海的社零消费占比相对降低。
从人口规模来看,重庆拥有超过3000万的常住人口,较上海多出近千万,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为消费市场提供了基础。重庆的房价仅为上海的一半左右,居民在获得同等可支配收入时,实际消费能力相对更强。反观上海,尽管人均可支配收入领先,但高昂的生活成本抑制了消费倾向。
不过,目前重庆的社零总额超过上海,并不能简单视为重庆的消费实力已强过上海。相较于上海的消费市场,重庆为避免“昙花一现”,除了“量”的增长,也要注意“质”的提升。黄庆华指出,重庆在国际化商业发展水平上与上海仍存在明显差距。2024年,上海的世界知名高端品牌集聚度超过90%,一线国际品牌覆盖率达98%,国际零售商集聚度位居全球第二。
这种国际化程度的差异直接反映在首店经济的发展格局上。据赢商大数据统计,2024年重庆共有389家品牌首店进驻各大商业项目,而上海新增各类首店1269家,平均每天迎来3家以上的首店,其中高能级首店占17%。曹贤忠认为,首发经济有两个关键因素:高规格的发布平台和快速实现市场渗透的能力。上海在这方面的优势难以比拟。对重庆而言,必须着力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才能在首发经济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下半年,重庆“社零”能否持续超过上海?曹贤忠认为,重庆的经济增长是可持续的。季节性消费动能将持续释放,暑期旅游旺季将为下半年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和地方政府在下半年计划推出的消费券补贴政策也将进一步激活消费市场。然而,周期性因素可能导致年底居民消费支出收紧。重庆社零总额显著的增长可能不会出现,但保持稳定是有可能的,仍有可能实现全年的预期增长率。
上海是否存在消费反弹的情况?下半年,在传统消费旺季“金九银十”期间,许多厂家会推出相应的补贴政策或降价策略。从这个角度来看,诸如房地产、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领域,可能存在新的增长点。再加上进博会的带动,上海有可能出现一个反弹的机会,但预计将是小幅的,不太可能全面追平重庆的水平。
黄庆华认为,重庆社零总额要保持第一取决于三个因素:本地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营商环境的优化以及高品质消费和细分市场的培育。目前,重庆在高品质消费和细分市场培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一个成熟的消费市场不仅需要巩固主流消费群体的规模优势,也要开发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细分市场。因此,重庆要在保持大众消费市场稳定增长的同时,在高端精品消费和个性化特色消费上实现突破,通过打造差异化、品质化的消费供给,才能真正释放消费市场的全维度潜力。
重庆与上海的消费竞争并非零和博弈。重庆凭借大众消费活力和工业转型的成效,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上海则依托国际化底蕴和服务消费的优势,保持着独特竞争力。对于两座城市而言,如何立足自身的消费优势,持续成为经济的动力引擎,才是发展的关键。
京海配资-京海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比较正规杠杆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