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报道,2021年8月,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国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父母育儿假。此后,全国大部分省份陆续据此出台地方性法规,在子女满3周岁之前,给予夫妻双方每年5~15天不等的育儿假,重庆、安徽等地更是将子女年龄放宽至6周岁。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网友反映“有假难休”,有的用人单位或是驳回请求,或是设置重重门槛。其中,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一些单位对男职工休育儿假的接受度更低,有的企业甚至将休假按旷工处理,并以此为由解除劳动合同。对此,一起来听听老大哥们怎么说。
育儿假的困境与破局
北京通商(杭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曹静:自鼓励设立育儿假以来,各地陆续落地并执行。育儿假的执行对于父母共同分担家庭责任、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减少就业歧视等方面有诸多帮助,但因其带薪休假的性质,不可避免会给企业带来成本支出、管理责任加大等问题。
实践中,育儿假或强制或提倡,但少有明确的后果性安排约束,导致企业对育儿假的落实程度不一,甚至对待男女育儿假申请标准不一,或是采取了对生育多孩员工不晋升、不重用等隐性歧视手段,违反了劳动法平等就业原则。
面对这一困境,对劳动者而言,应增强法律意识、注意证据收集,遇权利侵害时可以通过举报、投诉、仲裁等方式维权;对用人单位而言,明确劳动者申请育儿假的请假制度、流程,履行民主制度公示、多渠道确保员工的知情权、休假权。
法律,既讲法也谈情,只有寻找到法规要求、社会倡导和企业成本的平衡方法,才能实现多赢的局面。
破解“有假难休”要让政策“长牙齿”
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王志高:育儿假为何“落地难”,关键在“执行之困”与“观念之绊”的双重制约。
从执行层面看,成本压力与法律约束不足是主因。现行规定中,育儿假工资多由企业全额承担,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不小的负担。更关键的是,法律约束的“刚性”不足,多数地区仅将育儿假定位为“倡导性”政策,缺乏实质性惩戒。
从观念层面看,传统性别分工的隐性影响仍在。尽管政策鼓励男性参与育儿,但职场中“男性就该拼事业”的刻板印象仍未消散。
破解“有假难休”,需从“执行”与“观念”两端发力。
一方面,要让政策“长牙齿”。各地可将育儿假写入劳动合同法,明确企业不落实的法律责任,并强化劳动监察力度。
另一方面,要给“男性育儿”正名。社区可开展“爸爸育儿课堂”,企业设“育儿假标兵奖”,媒体多报道“奶爸带娃”的暖心故事,让“好爸爸”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标签。
更重要的是,推动成本共担,减轻企业经济上独自承担的压力。唯有让企业“轻装上阵”,育儿假才能从“纸上”落到“实处”。
育儿不是一个人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课题。当育儿假不再是“企业恩赐”,而是“社会义务”;当“奶爸请假”不再是“麻烦”,而是“正常需求”,每个父亲才能安心放下工作,陪孩子看一次蚂蚁搬家、读一本睡前故事。最好的教育,从父亲的陪伴开始;最暖的政策,终要落在每个家庭的烟火日常里。
告别“口难开”,育儿假需“硬保障”
浙江工人日报评论作者胡建兵:“父母育儿假”从字面上来解释,就是夫妻双方共同养育子女的假期,为男性和女性一起分担养育儿女责任提供机会保障。“三孩政策”落地后,如何照料孩子成了育龄妇女及广大公众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父母育儿假”,是对育龄妇女的一份尊重、支持和关爱,在夫妻育儿方面起到了“平权”“平责”的作用。可以让男同胞在“父母育儿假”期间,与妻子一起承担育儿的责任。
男性育儿假难享受,关键是执行保障未跟上,要使育儿假真正落到实处,必须有惩罚性条款予以配套保障。试想,如果有严格的执行保障制度,有严格的实施细则,有严格的奖惩措施,企业就没有了推诿的借口。只有让育儿假成为硬性规定,才能让“男性育儿假”不再只爱在心头口难开了。
京海配资-京海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比较正规杠杆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