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中,秦国占据了两个名额:白起和王翦。
如果说白起是所向无敌的战场杀神,那么王翦就是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有五个国家要么直接要么间接地被王翦征服。
世间事变幻莫测,秦朝覆灭之后,曾助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名将王翦一家,便遭到了六国后人的报复。
王翦的孙子王离带领的军队被项羽打败,他自己也遇难了。这样一来,王翦的曾孙们面临着家族未来的方向问题。
王离的两个儿子最后决定通过分家,远离秦朝都城并隐匿起来的方式,来避免可能的灭门之祸。
他们谁也没想到,原本只是一个自保的小动作,结果却意外地创立了两个千年豪门。
为了生存,王翦不得不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大约在公元前287年,王翦出生在频阳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富平县一带。
王翦出生时家里并不富裕,但他的祖上却是显赫的家族。
如果往上数15代,他被认为是周灵王太子晋的直系后代。
后来太子晋因为触怒周灵王而被贬为庶民,所以也就失去了“姬”这个显赫的姓氏。
幸运的是,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很有才华,靠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司徒的职位。后来,他辞官隐居在太原,周围的人称他为“王家”。因此,宗敬的后代便以王为姓。
王翦从小身体强壮,喜欢练武,还特别聪明,喜欢研究兵法和策略。
他曾经骄傲地说:“凭我的拳头,哪愁没有富贵?”
二十岁那年,王翦加入了军队。
因为办事稳重,聪明机智,作战勇敢,武功高强,很快就在军队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当时秦军统帅白起的赏识。
白起先是把他调到身边当亲兵,然后就升他为将军。
在秦赵长平之战中,王翦作为年轻将领,独当一面,表现得非常出色。
看到王翦的能力,白起对人说:“我去世后,秦国如果要统一全国,非王翦不可,否则必定失败。”
当秦王的位置落到嬴政手里时,曾经帮助平定嫪毐叛乱的王翦,一下子就和嬴政走得更近了。
随后,秦始皇重用了王翦,把他视为国家的中坚力量。他命令王翦率军对中原各国进行大规模的进攻。
王翦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短短几年内,他就成功占领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
王翦首先采用水淹的战术,一举攻灭了韩国。后来在与赵国军队对峙时,他又巧妙地使用离间计,除掉了与自己齐名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最终灭掉了赵国,替秦王嬴政报了“受苦于赵,差点丧命”的大仇。
在公元前228年,位于北方的燕王喜觉得,自己可能是下一个被灭亡的国家君主。
后来,他让太子丹派遣荆轲带着燕国的地图和一把匕首去行刺秦王。然而,荆轲的行动失败了,反而激怒了秦王。因此,王翦带领军队向北进攻燕国。
燕王虽然亲自杀死了太子丹,并请求割地求和,但最终还是没能改变被秦军覆灭的命运。
当时的中国地图上,只剩下东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和秦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好消息传到了秦都咸阳,秦王随即派遣了一批批使者前来表示慰劳,并且发放了各种奖赏。
不过这时候,王翦却忧心忡忡,这让多年随父征战、已经成长为大将的王贲很不解:“父亲对国家有功,国王很信任他,大家都以为是件喜事,可你却独自忧虑,这是为什么呢?”
王翦叹了口气,说:“你不懂,秦王这个人只能一起吃苦,不能共享荣华。我现在带着几十万精兵强将,他能不担心吗?表面上是来慰问,实际上是不信任我。”
后来,王翦主动交出了指挥权,心里非常不安,害怕自己会像白起一样,因为功劳太大而让君主感到威胁,最终被迫走上绝路。
王翦真的想退休了,但他是秦国最顶尖的将军,在攻打楚国的时候,他还是得表明自己的立场。
在商讨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力时,他建议至少要出动60万大军,而李信却觉得20万人就够了。
于是,嬴政觉得王翦年纪大了,就听从了李信的建议。结果,秦军被楚军打得一败涂地,阵亡了七位大将。
无奈的秦始皇只好亲自去王翦的府上,请他出山。
王翦怎么都推辞,可皇帝的命令不能违背,最后他还是答应带领60万大军去攻打楚国。
然而这60万秦军几乎就是秦国所有的精锐部队,全部交给王翦,嬴政怎能不担心?
为了讨好王翦,他立刻将宗室华阳公主许配给他,两家成了亲家。
就在王翦前往咸阳上任的路上,他遇到了嬴政派禁军护送来的华阳公主。
秦王发布命令:华阳公主和王翦将军要在他们相遇的地方举行婚礼。
这场婚礼真是特别有味道,让人看了都忍不住感慨,王翦能得到秦王的器重,真是让人羡慕得不得了。
但是,王翦清楚这是秦王对他不放心的一种笼络手段。
这让他很担心:如果秦王嬴政对他起了疑心,再加上有人在中间说坏话,他的命就难保了。
所以王翦决定,一定要消除秦王对他的疑心。当时没有别的办法,只好采取自毁名声的策略。
出征那天,秦王在灞上设宴为王翦送行。
这时,王翦开始了行动。他倒了一杯酒,敬给秦王,说他有一个请求,希望大王能答应。
秦王痛快地说:“将军请直说吧。”
王翦便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得到咸阳周边一些优质的田地和几处精致的住宅。
王翦非常激动地说:自己年纪大了,享受不了多久的好日子,只希望能得到一些田地房产,给后代留下点家业。
秦王立刻答应了王翦的要求,并认为老将军有点过于小心谨慎了。
然而王翦做得更绝,在率军出武关后,他又连续五次向秦王请求田宅。
尽管别人觉得王翦很贪心,但在秦王嬴政看来,这正说明王翦没有政治野心,心地坦白。因此,嬴政才敢放心让他带领大军攻打楚国。
王翦也因此得到了秦王的完全信任,掌握了军队的最高指挥权。
后来,当王翦与楚国大将项燕对战时,有人批评他的用兵策略。不过,秦王一直信任王翦,最终成功灭掉了楚国。
王翦回师秦国后,立即卸下兵权,告老还乡,最终安享晚年。
在秦朝时期,名将王翦不仅武艺高强,还擅长教育子女。他的儿子王贲和孙子王离也都成为了秦朝的大将军。
在秦朝末年的战争里,王离被项羽打败并最终遇害。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
消息传到王家后,王离的两个儿子王元和王威意识到情况非常严重。
秦朝一旦消失,那些曾经被王翦和王贲杀死的六国后人,肯定会展开报复行动针对王家。
于是,两人商量后决定分家,离开咸阳去他乡避难。
他们迅速采取行动,王元的一支人马到了琅琊,而王威的一支则前往了太原。
这两家人很久都没有出现过,直到西汉建立后,他们才开始露面,并逐渐壮大成为两大豪门。
琅琊王氏:王家与司马家共掌天下
王元在琅琊安家后,决心遵循诗书传家的传统,也就是放弃武艺,专心从事文化事业。
到了西汉昭帝的时候,王吉的后代才开始有了一点名气。他先是当上了昌邑王的都尉,后来在汉宣帝时期,被提升为博士谏议大夫。
王吉的儿子王骏,在汉元帝时期因为孝廉的身份被任命为官。汉成帝即位后,王骏担任京兆尹,展现了出色的政务能力。
王吉的孙子王崇在汉平帝时期担任了大司空的职位,并被封为扶平侯。王吉家祖孙三代在西汉朝廷中任职,时间长达八十多年。
三代人都是官员,而且都很有才学和品德,这样的家族在西汉时期非常稀少。因此,琅琊王氏逐渐在人们中有了好名声。
王崇的后代中,出现了王遵、王音等人,他们分别担任过中大夫和大将军等职位,但总的来说,他们的成就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当王祥成为琅琊王氏家族的一员时,这个家族又焕发了新的生机。许多人在小时候都听过《二十四孝》的故事,其中“卧冰求鲤”的故事主角就是这位王祥。
他先是在220年当上了徐州别驾,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魏高贵乡公曹髦当上皇帝后,王祥被封为关内侯,后来又做了光禄勋、司吏校尉,不久又做了司空、转太尉,加侍中。这时的王祥年纪已经很大了。
266年,反抗司马氏统治的曹髦被杀害,司马炎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别人见到他都会跪下拜见,只有王祥只是行了一个长揖。
司马炎不由感叹:“今日才知道君对我重视。”
等到晋朝取代魏国建立后,司马昭通过诏书宣称:“太保元老高行,我是依靠他来巩固政事的。”
国公用他的高位让王祥留在京城,几乎所有的朝廷大事都会向他咨询。
东晋时期,王家的两个重要人物王导和王敦,一个成了宰相,一个成了大将军。他们俩一个是内政高手,一个是军事强人,一起帮助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朝。
王导帮助来自北方的士族家庭安家落户,并与南方的士族家庭搞好关系,尽力减少双方的矛盾,为维护江南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们常说“王与马,共治天下”,这体现了王导对晋朝的贡献,同时也反映了琅琊王氏在东晋时期巨大的影响力。
以前,王导是朝中最有权势的大臣,他成功劝说司马睿不要喝酒,也不要随便改变继承人。
他还曾劝说晋明帝要远离坏人,施行仁政。
明帝听了很内疚,捂着脸伏在榻上说:“像你这样讲,晋朝的皇位怎么还能长久?”
在南朝时期,琅琊王家的两个子弟王弘和王昙,先后帮助刘裕和他的儿子刘义隆建立了国家并称帝,使得王氏家族再次达到了鼎盛时期。
在齐朝取代宋朝的时候,王俭对萧道成建立齐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自从王祥开始,王家的人慢慢从信奉道家转向了玄学。
在古代,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是一位著名的玄学家。他主张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个问题:“圣人重视礼教和道德规范,而老子和庄子强调顺应自然,这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吗?”
王导继承了这个主张,王家不仅精通儒家和道家学问,家族成员还在佛学、文学、书法和绘画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
因此,王家非常重视文人聚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王羲之组织的兰亭雅集,还创作了流传千古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
到了明朝,琅琊王氏家族又出了一个叫王世贞的人。他是当时文坛上非常有名的人物,被称作“后七子”之一,文采超群,独领风骚。
清朝初年,有一位著名的画家王鉴,他是当时画坛的重要人物,属于“江南四王”之一。王鉴还来自有名的琅琊王氏家族。
从汉朝到清朝,琅琊王氏家族一共出了92位宰辅,像王导、王睿、王抟这样的高级官员,还有很多其他的官员也是数不胜数。
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琅琊王氏家族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如王融、王羲之、王献之、王世贞等,共计六百多位。这样的成就,其他中古时期的家族难以比拟。
这绝对是历史悠久的显贵家族,没人敢有异议。
太原王氏:赫赫有名,位列天下四大姓氏之一
王离的第二个儿子王威遵循着“灯下黑”的理念,从咸阳出发,来到离此不远的山西太原定居下来,从此,他成为了太原王氏家族的一员。
王霸是王威九世的后代,曾经担任过西汉的尚书。后来,王莽篡位,他辞官隐居山林,从此王家再也没有出现过。
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太原王氏家族中的王柔与王泽两兄弟一同成为了魏国的重要大臣,分别担任了北中郎将和代郡太守的职位,这让太原王氏家族再次在政坛上声名鹊起。
王柔的儿子王机,曾担任魏国东郡太守一职,可惜英年早逝,因此影响有限。
王泽的儿子王昶展现了卓越的见识和才能,可以说是国家的优秀官员,时代的杰出人才。他为太原王氏日后成为显赫家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昶不仅在政坛上表现出色,还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曾经率领部队在江陵与东吴展开激战,最后赢得了重大胜利。
王昶因为军功被升为征南大将军,官职与三司相同,还被封为京陵侯。
后来,王昶在平定毋丘俭、文钦和诸葛诞的叛乱中,再次凭借卓越的战绩为自己和家族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敬。朝廷给他增加了千户的封地,加上之前的封地,总数达到了四千七百户,并且他被提升为司空,依然保留原来的持节和都督职务。
因为王昶对曹魏和司马氏政权的巨大贡献,太原王氏家族迅速崛起,成为了魏晋时期北方顶级的豪门望族,而王昶的后代也一代接一代地担任着重要的官职。
王浑是他的大儿子,在晋武帝司马炎登基后,官做到了徐州刺史和豫州刺史的位置。
273年,孙吴发动大军进攻豫州的边城弋阳和新息。当时,豫州刺史王浑仅带了一小部分军队冒险渡过淮河,出乎意料地击败了号称有十万大军的吴军。
王浑因为这次战役的功劳,被提拔为安东将军,负责统领扬州的军事事务,逐渐在西晋朝廷中地位显赫。
王浑的儿子王济很有才华,擅长谈论哲理,是当时有名的清谈家。
晋武帝特别看重他,还让他成了驸马。
王昶的另一个儿子,也就是王浑的弟弟王湛,小时候大家都觉得他有点傻,连兄弟和亲戚们都这么看。只有他的父亲王昶觉得他与众不同。
与王浑这一家族在西晋时期声名显赫相比,王湛这一支则是在东晋时期才开始兴盛起来。
陶潜在他的笔记《群辅录》里提到,太原王家五代都有很好的品德,这是他从长辈那里听来的。
他所说的“五世”,就是指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这五代相继的显赫家族。
王坦之有四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有官职。其中,三儿子王国宝最受晋安帝的重用,被任命为副相,与会稽王司马道子一起参与国家大事。
事实上,太原王氏的壮大之路充满了挑战。
在404年,太原王氏家族的王愉担任尚书右仆射,他的儿子王绥是荆州刺史。他们因为不满刘裕的专权,秘密策划起兵反抗。
事情败露后,刘裕下令将王家满门处决,王氏家族几乎被彻底消灭。
曾经显赫一时的太原王氏家族在南朝时期衰落下去,几乎消失无踪。
家族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太原王氏仅剩的后代王慧龙,几经波折,渡江逃到了北魏。
王慧龙因为出身名门,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他先得到了宰相崔浩的弟弟崔恬的信赖,并娶了崔恬的女儿为妻。
不久之后,王慧龙被任命为北魏的龙骧将军,负责守卫南方边境,他在那个岗位上工作了整整十年,期间他注重农业和军事并重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因为对刘宋政权不满,王慧龙多次参加北魏与刘宋之间的战斗。
因为他既聪明又勇敢,多次取得胜利,最终凭借这些功劳升到了安南将军和荆州刺史的位置,为太原王氏家族的再次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原王氏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在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分族定姓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魏主非常重视门第族望,认为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大家族是士大夫推崇的对象。因此,他将四家的女儿选入后宫。
太原王氏是“天下四姓”之一,自北魏、北齐、北周到隋朝,始终在北方享有盛誉,地位显赫。
王遵业成了黄门侍郎,王广业去世时是太中大夫,王延业担任中书郎,为天子讲解《孝经》,季和官至并州大中正、治书侍御。
那时候,王家子弟个个才华横溢,被人们夸赞为“人才辈出,王家兄弟”。
太原王家因为地位显赫和良好的家风,不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衣着和言行,简直是当时人们追求模仿的对象。
当时,王慧龙的曾孙,人称“小宰相”的王遵业,曾经穿着一双角形木屐,一些喜欢追随时尚的人为了模仿他,甚至故意把新木屐弄破,来追求这种独特风格。可以说,他就是当时的著名男星和顶级网红。
唐朝初期,重新确定了几个显赫家族的地位,将“天下四姓”改为了“五姓七家”。这七个家族分别是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其中,太原王氏依然保持着显赫的名声。
尽管门阀势力减弱,但因为太原王氏有优秀的家族教育传统,他们在唐朝依然出了不少人才。
唐朝时期,太原王氏家族出了很多重要人物,比如王珪和王涯,他们都是宰相。同时,还有很多太原王氏的人因为才学而被记载在史书中。
王通生活在隋朝末年到唐朝初年,是一位大学者。他精通儒家、佛教和道教的知识,曾在黄河边教授学问。由于他的教导,培养出了一批既有文才又懂武艺的人才,这些人后来成为了唐朝初期的栋梁之材。因此,他在推广和发展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王绩是个喜欢喝酒、不拘小节的文学家,他擅长弹琴、作诗、写文章,性格高情胜气,独步当世。
王勃是王通的侄孙,从小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才华,被誉为神童。他不仅位列“初唐四杰”之中,而且他的作品《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也深受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后来,王维和王缙兄弟也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他们在仕途和文学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
王维不仅是唐代田园诗的代表人物,还因为精通音乐和擅长绘画,被尊称为“南宗绘画之祖”。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广为流传,名扬天下。
王维的弟弟王缙,是一位身居高位、文武双全的朝廷重臣,曾官至宰相。
人们常说,这兄弟俩一个文章写得好,一个诗写得妙,堪称绝配。
在唐朝盛世,王翰、王之涣、王昌龄继承了太原王氏家族的荣耀,他们都是当时边塞诗坛的明星。
不论是王翰笔下的“葡萄美酒夜光杯”,王之涣的“春风不度玉门关”,还是王昌龄所写的“冰心在玉壶”,这些诗句都被后人广为传颂。
到了明清时期,太原的王氏家族依然声名显赫,其中王锡爵在万历年间被称为有名的“太仓相国”。
在清朝初期,绘画界流行的“江南四王”中,有两个席位被来自太原王氏家族的王时敏和王原祁占据。
他们的书画作品对清朝初期以来整个绘画界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之所以能成为千年不倒的大家族,即使遭遇困境也能扭转局势,甚至更上一层楼,关键在于他们一直保持着优良的家风家教。
家风源自家族悠久的传统,承载着家族文化的传承。
琅琊王氏家族的家风主要强调的是“立德”、“立功”和“立言”。王祥留下了“信、德、孝、悌、让”五种美德,这些是琅琊王氏家族子弟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琅琊王家的子孙们都遵照家规办事,他们非常重视教育孩子,并且崇尚孝顺和友爱。孝顺和友爱成了他们家族传承的核心价值观。
太原王氏之所以成为“天下四姓”之一,跻身一流大族的行列,与其家族一直非常重视子弟的教育和家族传统有很大关系。
王昶写给子孙的《诫子侄书》成了太原王家家规的典范。
他教导后代说,孝顺和仁义是做人的首要美德,希望子孙们能正直做人,遵循儒家的教导,不骄傲放纵,脚踏实地,行为得体,懂得知足常乐,以此来保持家族的良好传统和风气。
两个源自王翦家族的千年豪门,他们的成功让人深思,也成为有志之士的梦想和学习榜样。
参考资料:
胡娜,2014年在山西师范大学进行的研究,主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原王氏家族”。
卜宪群,琅琊王氏的政治地位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
京海配资-京海配资官网-专业实盘配资-比较正规杠杆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